本站讯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之基,更是发展之要。在嘉峪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水利事业正以蓬勃之姿,书写着惠及民生的壮丽篇章。
嘉峪关市水资源总量为4.6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6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2亿立方米,地下水1.31亿立方米。讨赖河是全市地表水主要水源,多年平均径流量6.4亿立方米。全市有5个地下水水源地和1个地下水截引工程,共有机井237眼,中型灌区4个。
嘉峪关市坚持“以人为本、以绿为基、以水为脉、以文为魂”理念,持之以恒地做好“水”和“绿”两篇文章,兴建水利、引水入城,营造了天蓝、水秀、城绿、人和的良好环境,赢得了“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美誉。新中国成立75年来,嘉峪关水利建设不仅实现历史性跨越,更完成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华丽蜕变。
工程水利 保障城市发展
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治理工程
坚持水利项目建设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举全市之力,兴修水利,建库蓄水,引水入城,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先后实施了讨赖河嘉峪关安远沟至嘉酒分界线段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嘉峪关讨赖河南岸河滨缓冲带生态环境修复、讨赖河嘉峪关段河道治理、峪泉小城镇人饮输配水管网改造等多项重点水利项目,逐步形成陆域水域保护相呼应、河湖连通、点线面保护相结合的“一带、一片、一群”的总体工程布局。“一带”即以讨赖河嘉峪关段河道治理、嘉峪关讨赖河南岸河滨缓冲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等为依托,构建讨赖河滨河绿色生态景观带;“一片”即以新城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河湖连通综合利用、新城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等为依托,构建嘉峪关新城草湖湿地生态保护片区;“一群”即以黑山湖水源地、大草滩水源地、嘉峪关水源地、北大河水源地、双泉水源地为主体,构建嘉峪关市水源地保护群落。这些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实现了水利工程提质增效,为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推动了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协同发展。
生态水利 支撑绿色发展
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紧紧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巧用水资源,做活水文章,就近建水利、造湖泊,让活水清绿走进街道、走进庭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绿的渴望,对水的向往。
嘉峪关市新城镇横沟村向日葵滴灌设施
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成为嘉峪关市绿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嘉峪关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用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做好取水许可动态管理,盘活水指标,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通过限采、轮采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区开采量。严格执行年度用水计划和用水总结申报制度,实现了水资源利用计划可控、节约高效。严格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印发《嘉峪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嘉峪关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嘉峪关市地下水超采整治工作方案》《嘉峪关市打造甘肃省节水型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农业节水增效、生态绿化节水保绿、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21,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45%以内,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0%。2020年,嘉峪关市被评为甘肃省节水型城市,2021年被列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嘉峪关市市级美丽幸福河湖——东湖
实现绿水长流,必须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河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管理、治理、保护”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实行了市、镇、村三级河长制,营造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环境。主要河湖安装智能监控设备25套,实现与省级集控平台对接。2018年4月,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标志着嘉峪关市河湖长体系已基本建立,制度框架已形成。2020至2023年,嘉峪关市地表水水质排名保持全省前三。2022年,获评全国“2021年度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地方”,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和生态环境部、省政府通报表扬,成为全省首个在生态环境领域获激励的城市。同年,讨赖河嘉峪关美丽幸福河湖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全省首个通过验收的示范河湖。
坚持把营造生态宜居家园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工程节水、生态引水,先后建成了迎宾湖、东湖、南湖等18座调蓄湖库,就近覆土绿化、防风固沙,大大降低了区域水土流失强度,凸显了“水在城中,城在水边”的城市特色。嘉峪关市将建设水利工程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过去修建防洪工程单一用以防灾减灾的模式转变为保护水环境、突出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谐的多目标的生态水利综合治理。通过对讨赖河两岸的综合治理,打造了山水相依、人水和谐,蓝天、碧水、雪山、绿地相融的优美风景区,为古老文明的嘉峪关增添了青春的活力。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2023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
草湖全景
作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点,嘉峪关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水源涵养,通过实施风沙治理、退牧还湖等措施,近年来境内唯一自然湿地新城草湖水位不断上升,水面不断扩大,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在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和稳定区域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限制人为因素给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对全市光伏、铁路、公路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定义务,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民生水利 增加人民福祉
新城供水水厂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嘉峪关市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水利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良好成效。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1965年建市之初,嘉峪关市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灌溉系统不完善,农田水利管理水平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幕,全市农田水利建设也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经过几代水利人接继奋斗,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农田水利体系。如今,952条679.49公里灌溉渠道延伸到每一块田地,农业用水灌溉系数达到0.6121。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集中优势资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有农村供水工程3处,覆盖人口2.24万人,形成以集中供水工程为骨干,单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网络。配套建设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横向到工程、纵向到农户”的精准信息化管理。近年来,又先后实施了新城供水水厂、峪泉小城镇人饮输配水管网改造、嘉峪关市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能力,巩固三镇居民饮水安全,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智慧水利 科技赋能监管
水利信息化,是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嘉峪关市运用科技手段强化水利行业监管,实现了从“游击战”到“体系战”的重塑,从“人跑腿”到“信息跑”的升级,大大提升了监管能力。
布设“火眼金睛”守护水源地。嘉峪关目前有5个地下水水源地、1个地下水截引工程,散布于戈壁荒滩,面积大,监管难。为保障全市人民饮水安全,在给各水源地加装安全围网的基础上,安装监控探头,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有效消除了人工巡查盲点。
前移预警关口感知山洪异动。通过工程措施对主要河段进行了除险加固,防洪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仍然薄弱。针对山洪灾害来得快,破坏力强,防御难度大的特点,最有效的防御办法是提前转移。为此,加快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在山洪灾害重点防御地区安装自动雨量站45套、自动水位站5套、无线预警广播站35套,建立群测群防体系队伍,落实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133名,实现了自动计量、自动监测、及时预警,有效提升了山洪灾害防御“最后一公里”预警能力,为维护群众生命安全赢得了宝贵时间。
计量智能化改造助力农业水价改革。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为依托,建立市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管理系统,在主干渠上安装自动化闸门208套,加装机井水电联动智能化流量计129套,实现远程监管控制、用水计量智能化新模式。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嘉峪关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图文供稿:嘉峪关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