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朱建海:强化上游意识 担当上游责任——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字号:【
时间:2021-11-22作者:来源:浏览:0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首次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甘肃水利人牢记嘱托、不忘使命,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学习,谋划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在陇原儿女中引发热烈反响。甘肃省水利厅向全省水利系统印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订工作方案,各地迅速开展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他们改革发展的信心,提振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精神,鼓舞了他们奋发作为的士气,为他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黄河干流兰州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甘肃省先行一步,立即成立了以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甘肃省水利厅会同甘肃省发改委共同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高位推动、专业谋划甘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在深入研究甘肃省黄河流域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并率先印发实施了该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面摸清家底、掌握地方需求、学习先进省区经验的基础上,甘肃省水利厅研究提出“1+6+6+4+1”工作思路和目标,即编制1个水利总规划、6个专项规划(节水潜力分析和重大节水措施、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旱灾害防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智慧水利建设),开展6个专题研究(南水北调西线下移方案对甘肃影响、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甘肃需求、重大理论与政策、水利投融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协同机制、水权水价改革),建立4个库(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水利项目库),绘制1张黄河流域现状底数图。同时,针对甘肃省水土保持任务重的特点,提出“因地制宜规划造林种草、坡耕地治理、低标准梯田改造、淤地坝建设”等治理思路。制定甘肃黄河流域“1+4+3+N”的水土保持规划任务体系,包含1个专项规划(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专项规划)、4个专题规划(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题规划、淤地坝专题规划、梯田专题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站网规划)、3个建设方案(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治理保护建设方案、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保护建设方案、甘肃省智慧水利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及N个谋划的重点项目。同步要求黄河流域各市州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如今,甘肃省及各市州规划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四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黄河流域治理保护的四梁八柱已经确立。


重点突破,推动黄河保护治理开局见效



引洮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并对陇原儿女殷切嘱咐道:甘肃要负起责任,抓好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治生态恶化,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作出贡献。甘南黄河上游分布着大面积沼泽湿地、优质草地和天然林资源,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入黄补给水量超过黄河径流量的10%,故而有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的说法。甘肃省将提升这一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作为体现上游担当的重要行动,启动实施黄河首曲的玛曲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包含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生命共同体)保护与修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3大类项目;以水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主体,以其他两类项目确保水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成效的可持续性实现。

为了抓住水沙调节这一“牛鼻子”,甘肃省着力在水土保持上下功夫,贡献了干旱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五子登科”(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等“甘肃经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泾渭河流域,有些地方的河流甚至呈现出“一碗水半碗沙”的窘状。甘肃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陇中陇东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工作,积极探索推进淤地坝变水库、变道路、变农田、变水沟“四变”改革,推进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建设。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双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站位上游,构建黄河保护治理新的格局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立足上游争上游,面对变局开新局。甘肃水利人始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指出,新阶段水利工作的主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甘肃省内不同区域水资源条件、发展与保护需求,确定了“西控、南保、东调、中优”的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和“四横一纵、九河连通、多源互济、统筹调配”的甘肃省水网体系建设思路。着眼于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发挥水利投资在“六稳”“六保”及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科学筹划水利工程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重点解决好水利方面的瓶颈问题

依托国家大型水利项目,重点解决好水利方面的瓶颈问题。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建成引洮供水二期、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等骨干工程;加快引哈济党工作,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重大项目论证。建设一批区域性水源工程,如天水曲溪城乡供水、平凉新集、酒泉洪水河、陇南磨坝峡等。结合洪涝灾害移民、生态移民、水利工程移民,完善移民区水源保障体系,开展巴家咀等水库清淤,尽量恢复功能,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对已建重点工程提质增效,使引大入秦、引洮供水一期、南阳渠、盐环定等工程最大程度发挥工程效益。


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

加快水源地建设

根据城镇发展和人口流动聚集对水资源的需求变化,加快水源地建设。地级城市水源工程建设方面,加强兰州、天水、临夏、定西、金昌等城市新旧水源的联调联供,加快平凉、庆阳、陇南等城市第二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对于酒泉、张掖等河西城市,加快地下水源置换,逐步形成以地表水主供、地下水备用的城市水源结构。县城稳定可靠水源建设方面,通过完善调蓄、拓网提质,建立覆盖受水区各县城的城市水网。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引提调水工程。加快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城市供水应急调度体系。

农村人饮工程提档升级

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规模化发展为重点,以保障饮水安全和提升规模效应为核心,优化全省农村供水格局。在陇中等有重大水源工程覆盖的区域,加强调蓄工程建设和管网设施改造,优化提升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及规模化工程的高效利用。在陇东、陇南等地区,开展小型供水工程规模提升及达标建设,依托现有水源或适当新建中小型水源工程,逐步置换水窖、水井等分散水源,提高集中供水率和供水保证率。在河西等供水条件较好的区域,稳妥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工程规模效益。


引大入秦工程渡槽

加强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启动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二期工程,推进灾区江河干流、中小河流、山洪沟道等堤防修复重建。在全面完成列入规划的江河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继续实施一批河流治理工程。开展兰州、天水、临夏等重点防洪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建设,推进防洪未达标县城达标建设。实施鸳鸯池等水库、讨赖河渠首等水闸除险加固,建立健全水库常态化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机制。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结合农村水系整治,对人员密集、危害严重的山洪沟道进行治理。完善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优化自动监测站网布局。

持续做好水生态治理与修复

一方面,进一步巩固水流域重点治理成效。启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石羊河流域治理升级。推进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廊道)工程,将渭河流域率先建设成为甘肃省黄河治理保护的示范性流域。开展庄浪河、祖厉河、宛川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的治理与修复。另一方面,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继续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围绕泾河、渭河、马莲河、祖厉河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实施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为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甘肃省水利厅将坚定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公司概况 |新闻动态 |党的建设 |业务范围 |技术优势 |科技创新 |企业文化 |招贤纳士 |电子杂志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 | 办公系统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陇ICP备10002520号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1500号